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同步揭晓,我校共获奖50项,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医科共获奖23项,其中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一等奖10项。
本次科技创新大会,湖北省采用隆重的走红毯仪式,为创新鼓劲,向科学家致敬。现场上百米长的红毯一直延伸到礼堂内,红毯两侧,鲜花簇拥。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成为今年亮相红毯的14位“科学之星”之一。
青年科技创新奖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征教授获青年科技创新奖(全省共8人)
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奖项目
新发突发传染病自然感染及灭活疫苗接种的免疫学特征研究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郑昕教授团队

项目团队长期致力于新发突发传染病免疫应答的基础与临床交叉研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传播和应对3个阶段“卡脖子”难点,团队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并应用于临床:率先揭示新冠病毒重症感染患者发病机制的2个核心特征(炎症因子风暴和免疫细胞亚群损伤),为重症患者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解析了新冠病毒自然感染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特征;阐述了国产灭活疫苗在真实世界及特殊人群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EBioMedicine等期刊,为热点及高被引论文,该领域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发表专题述评对团队工作予以高度正面评价。成员受邀在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作大会专题报告,并向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作近百场临床救治分享,相关工作获CCTV专题报道。
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奖项目
心血管疾病内源性保护作用及机制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团队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我国各类疾病之首,揭示其新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诊治对策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机体内源性调控包括不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多种核酸、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等,广泛参与器官的生理及病理功能。项目围绕心血管系统中不同类型细胞及其合成和分泌的内源性小分子的保护作用及调控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了微小RNAs、花生四烯酸衍生物EETs、内源性炎症细胞等多种因素在心脏重塑中的重要保护作用,极大丰富了对心脏重构过程的理论认识,并提出应用EETs水解酶抑制剂sEH用于心衰治疗的新策略。成果发表于Cell、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Cell Ddicovery等重要期刊,获批发明专利18项。
技术发明一等奖
获奖项目
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式创立及其关键设备的发明和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魏翔教授团队

肥厚型心肌病是猝死的三大病因之一,也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首要原因。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难度高,是心脏外科最难以推广普及的手术之一。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团队历时五年“医-工-产-学-研-检”联合攻关,全球首创一种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同时自主原研心脏不停跳心肌切除系统成功实现该术式,构建了肥厚型心肌病的新型诊疗规范,实现产业化应用。该新型手术在降低手术创伤和难度的同时,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且易于推广普及,吸引了美国梅奥诊所等知名的肥厚型心肌病专家到访观摩学习。获授权中美发明专利5项,在J. Am. Coll. Cardiol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篇,实现了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治疗技术的跨越式突破。
技术发明一等奖
获奖项目
基于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的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琳教授团队

针对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再生修复难这一国际难题,王琳教授带领课题组历时十余年科研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合重点”等的支持下,成功研发基于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的多种创伤修复新策略,实现了关键技术、核心机制、治疗策略的突破,取得了国际认可的系列原创性成果:成功研发基于丝胶的创伤粘合技术及止血产品,发明了先进的无缝线创伤粘合技术,突破了现有创面修复的瓶颈;揭示骨骼肌再生修复关键机制,率先研发骨骼肌再生修复贴片和组织工程人工骨骼肌,实现了创伤组织的高效再生;发明多功能丝胶神经导管,突破目前长距离神经修复的极限,成功实现了长距离外周神经结构及功能的高效再生。系列成果获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37项,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Advanced Materials 等国际顶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70余篇,王琳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并入选全球前2% 顶尖科学家榜单。相关成果实现了创伤修复关键材料和再生修复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了国际前沿,对我国再生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造福了广大患者。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免疫调控急性肾损伤诊疗体系的创建及其推广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徐钢教授团队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各科室的常见性疾病,具有起病隐匿,重症死亡率高的特点。针对AKI免疫调节机制不明晰,早期生物标记特异性差、假阳性率高的关键问题,项目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阐明了免疫调控在急性肾损伤中的关键机制;阐述了免疫调控下的炎症因子在AKI患者中的预测作用;创建了新型急性肾损伤精准诊疗体系并进行推广。项目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JASN、KI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2篇,总影响因子398.5,SCI他引2533次,核心技术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果在全国15家医院得到应用,累计评估54551例AKI患者,较以往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20%,有效减少70%患者向慢性肾脏病转化,促进我国早期肾脏损伤预测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主动脉夹层精准防治体系创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团队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大血管急危重症,若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近50%。AD的早期预防和精准治疗一直是国际心血管病领域的研究前沿和临床重大难题,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迫切需求。项目团队在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面上、863等项目持续支持下,历经15年技术攻关,提出以临床症状和表型为导向的新理念,突破AD早期预防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瓶颈,建立AD个体化精准防治体系,带动了AD诊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在Circulation、EHJ等权威期刊发表443篇论文;授权发明专利40项;编写指南4部。成果已实现临床转化,早期筛查诊断患者200万余例,总治疗30万余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周。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团队

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全球第7位,在传统治疗模式下,这部分人群预后仍不理想,且治疗后进食、语言等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近十年来,在国家重大课题支持下,针对以上世界性难题,团队从头颈部肿瘤“精准诊断—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进行全链条攻关,创建“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诊治新策略”。该项目共发表论文123篇,包括NEJM、Lancet、Lancet Oncol、J Clin Oncol、Sci Adv、CCR等,获得专利5项,撰写国内外指南9部,编写教材2部,培养博/硕士50余人,牵头多项国内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至全国30余家三甲医院,大幅改善患者预后,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治水平向前发展。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骨性错颌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莉莉教授团队

骨性错颌畸形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发育异常性疾病,患病率高达27.9%,严重影响患者口颌系统功能及身心健康,其精准防治策略是全球口腔医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团队聚焦畸形“早期预防困难,矫治效率低下,治疗并发症多”三大临床瓶颈,创立基于颌骨发育时序规律的早期预防新策略,创新外场实时精准调控的正畸加速新技术,创建传动轻力协同时辰加速的健康矫治新体系,使矫治疗程缩短1/3,牙根吸收/牙槽骨开窗/开裂等并发症降低30%-50%,20%-30%严重畸形患者免于手术。团队在Science、Nat Mater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nce、Cell Mateb等引用21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转化22项,获批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个、Ⅱ类证5个,牵头制定团体标准/专家共识等4项,产品在中国、美国、法国等19个国家应用。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维度精准诊治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孙旭芳教授团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盲性疾病,是威胁成年人视力的头号杀手,亟待突破早期高效诊断、致病机制、精准治疗的技术瓶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持续资助下,在早期诊断、致盲机制、临床转化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创DR窗口期血清学诊断方法,制定多模影像早期高效诊断策略;揭示疾病致盲关键分子机制,探明其潜在治疗靶点;提出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最优方案,创立多维精准治疗体系。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323篇,授权专利38项,转化1项,将疾病诊断效率提升了3倍,准确率提升至89%,创建“双联”方案将治疗有效率提升至95%,成果累计应用于全国百余家单位800余万人次,团队牵头制定8项DR中国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成果被中国、英国、国际学术委员会行业指南、共识采纳,实现DR诊治跨越式发展。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新技术的创建与应用
完成人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蔺蓉教授团队

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将患者5年生存率从20%提高到90%,但目前我国消化道早癌诊断率不足15%。项目组依托多项国家级课题,实现早癌诊断技术的创新,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探究消化道早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将基础研究筛选出的小分子靶标与共聚焦内镜相结合,改变了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模式;完成两项世界首创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胶囊内镜诊断肠道疾病新模式”和“新型磁控采样胶囊内镜研发与应用”;建立消化道早癌分层筛查新模式,推动规范化诊断。完成了“基础研究-新技术研发-临床策略”全链条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在Gut 、Gastroenterology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相关论著300余篇;制订专家共识及行业指南多项。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消化道早癌的规范化诊断和管理,所推广县州级医院消化道早癌整体发现率得到显著提升,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他获奖项目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