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我校医科举办纵向整合课程建设总结及培训会,原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文历阳、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医学教务处领导、相关院系教学负责人、整合课程PI及相关人员参会,本科生院教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郭雨松主持会议。
会上,舒晓刚对各位专家、同事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发表致辞。他指出,我校稳步推进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工作已有20年时间,今天参会人员不乏整合团队一线参与者,通过三门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以及讨论交流,会对教学改革工作带来实质性提升。
第一临床学院张进祥副院长分享了消化系统整合课程建设经验,课程整合以疾病为中心,器官系统为主线,有机整合,合理交叉,避免重复。课程以核心知识模块、技能模块、情感模块以及辅助课程模块进行体系建设,通过创新授课方式如合纵连横的临床授课将多学科交叉融合。张院长并着重在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方面介绍了目前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方向以及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他建议整合课程应增加科研戏码,通过多科研、反复科研,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临床联系起来。
第二临床学院王志华教授就泌尿系统整合课程在团队建设、课程设计、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交流,并对课程进行了展望,对“医学+X”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结合近期医院实际案例探讨了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这一问题,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促进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的稳步提高。
基础医学院谭政副教授关于免疫系统课程建设情况介绍了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规范教学内容、反馈存在的问题;以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为桥梁有机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内容,并通过多师课堂促进基础与临床有机融合以及知识的有效引导与应用。课程设计创新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微助教、问卷星,以此强化课程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由此形成了强基础、重实践、凸创新、促共赢的课程创新特色。
随后,会议进入热烈的自由提问讨论环节,参会人员就教师融合、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经费使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最后,文历阳对医科20年整合课程工作的深化落实表示了肯定,他指出该工作一是要遵循课程整合工作的实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一个目的”、“两个关键”、“三个作用”、“四根支柱”。“一个目的”是将培养学生的整合知识、建构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整合课程目的;“两个关键”即要求学科课程内容融合和课程凸显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三个作用”即知识建构、能力整合及临床情景体验;“四根支柱”即整合式的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平台。二是整合课程之间不可分割,并需要与人文和预防进一步融合,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三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转化AI课程中教师的定位,应用AI作为未来工作的方向,协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发思考。
通过汇报交流、自由讨论和总结指导,参会人员对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